FSB 2025年報告:AI同質化,會是銀行業的下一個系統性風險嗎?
- Connie Tong
- Oct 16
- 4 min read
Updated: 6 days ago

就在上週,全球金融體系的最高哨兵——金融穩定委員會(FSB)向正在全面擁抱人工智能的銀行業發出了一聲清脆而響亮的警鐘。其10月10日發布的報告明確指出,金融機構對少數供應商提供的相似AI模型和數據的過度依賴,正在催生一種新的系統性風險:「羊群效應」。當市場上的「大腦」開始趨同,下一次危機的種子或許已在不經意間埋下。這份報告並非危言聳聽,它警告,相似的訓練數據和模型會導致不同機構的AI系統在市場壓力下做出雷同決策,從而放大波動性。這與2008年金融危機中,幾乎所有大行都在使用的、高度同質化的VaR(在險價值)風險模型所扮演的角色如出一轍。歷史的教訓,正在以AI的形式重演。
對於全球金融機構而言,這一警告使其陷入一種更深的戰略兩難。一方面,以新加坡為代表的區域領導者正將AI視為保持競爭力的核心引擎,鼓勵大膽創新。但FSB的報告揭示了硬幣的另一面:在追求創新的過程中,銀行可能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命運與少數科技巨頭捆綁。當信用風險模型、反洗錢系統都源自相似的供應商時,機構決策的獨立性還剩下多少?
痛點深潛:治理失控與財務失血的雙重打擊
當前最大的困境,源於一個正在形成的「責任黑箱」。當銀行將核心決策能力托付給第三方AI時,其機構正同時陷入治理上的失控和財務上的失血,這是一個無法承受的組合。
這種困境的根源在於AI模型來源的極端集中化。最新的史丹佛大學AI指數報告揭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:2024年,僅美國機構就生產了40個重要的AI模型,而中國為15個,整個歐洲僅有3個。這並非一個健康和多元化的市場,而是一個事實上的技術寡頭格局。
當銀行採用這些外部「黑箱」時,一個致命的悖論出現了:銀行對AI模型的輸出結果負有100%的責任,但對其內部工作原理和成本的控制權卻趨近於零。 這個問題在兩個層面集中爆發:
1. 治理失控:無法解釋,即無法合規
當監管機構詢問一筆可疑交易為何被放行,或一個信貸申請為何被拒絕時,如果銀行的回答是「這是第三方AI模型的建議」,這在任何嚴格的監管框架下都是不可接受的。更危險的是,供應商們正越來越多地在合約中規避自身責任,讓銀行獨自承擔所有法律和聲譽風險。這種「風險外包、責任自留」的模式,對於身處強監管環境下的金融行業而言,無異於將機構的命運建立在流沙之上。
2. 財務失血:失控的成本黑洞
這個「責任黑箱」不僅是治理危機,更是一個財務無底洞。一份報告為我們揭示了殘酷的數字:除了數百萬美元的平台採購成本,銀行還需背負數十萬美元的員工培訓、失敗實驗、以及每年持續的模型更新和合規成本。報告更引用Gartner的洞察發出警告,AI項目的總成本可能「失控式地飆升500%至1000%」。這導致了一個嚴峻的現實:超過一半的組織因成本估算失誤而最終放棄了AI項目。這種財務失血,正是源於對不透明第三方系統的依賴,銀行失去了自主優化流程、控制成本的能力。
破局之道:以「客製化」重塑核心能力
要打破「責任黑箱」,銀行需要的不是另一個功能更強的AI工具,而是重塑自身核心能力的戰略。這正是COMPASS的核心價值所在,它將 「(客製化)」這一特性,轉化為幫助金融機構直面治理與財務危機的解決方案。
l 實現模型自主,告別「黑箱」
COMPASS的核心是賦予銀行根據自身業務、風險偏好和客戶數據來建構、訓練和調整AI模型的能力。最終的成果是一個完全透明、可審計的模型環境,每一次決策都能清晰地向內外部(包括監管機構)解釋其所以然,將合規從被動的成本中心,轉變為建立信任的競爭優勢。
l 保障數據主權,構築「護城河」
透過支援本地化部署和私有化訓練,COMPASS確保銀行最核心的數據資產保留在機構內部。以獨有數據訓練的獨特模型,其產出的洞察和決策自然與眾不同,這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模型同質化的問題,更是銀行在市場中構築核心競爭「護城河」的根本。
l 確保技術靈活,掌握「主動權」
COMPASS的開放架構允許銀行根據自身需求,靈活選擇和組合底層技術組件,避免被單一供應商的技術路線圖所綁定。這種技術上的主動權,確保了銀行的戰略能夠快速落地,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抓住機遇,而不是被動等待供應商的下一次更新。
結論:一個戰略分水嶺
FSB的警告是一個分水嶺,標誌著金融AI應用的「蠻荒時代」已經結束。繼續依賴封閉的、來源單一的「黑箱」,無異於將機構的未來置於一場治理和財務的高風險賭局。一個戰略性的分野已然出現:是時候透過「客製化」重塑模型、數據和技術的核心能力,將AI從一個潛在的系統性風險,轉變為一把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的、創造獨特價值的戰略武器。
參考文獻
FSB (2025). Monitoring Adop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elated Vulnerabilities in the Financial Sector.
Asian News Network (2025). AI key to boosting Singapore's financial hub edge: Minister.
Stanford HAI (2025). The 2025 AI Index Report.
Ethos AI (2024). The Growing Risk of Third-Party AI.
CostPerform (2024). Uncover the Hidden Costs of AI: A Bank's Journey.
免責聲明: 本文僅供參考,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專業建議。文中所含資訊及觀點均源自公開資料,我們力求可靠,但仍不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作任何保證。所有內容可能隨時更改,讀者應獨立判斷並諮詢專業顧問,據此操作,風險自負。
Copyright © 2025 緯泓版權所有,不得轉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