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掌握數位主權:如何將 SaaS 風險轉化為金融業的絕對競爭優勢


ree

您是在「擁有」還是在「租用」您的核心競爭力?

沒有一家成功的金融機構,會選擇在租來的土地上建造自己的全球總部。企業的根基,必須建立在自己擁有絕對主權的資產之上。

 

然而在數位世界,一個同樣重要的戰略決策卻常被忽視。當您將企業最核心的數據託付給SaaS分析平台時,您本質上是在數位世界的「租界」裡,構建您最核心的競爭力。SaaS的便利性看起來是一筆完美的交易,但這背後,您可能正用企業最寶貴的資產——數據,換取軟體的臨時使用權。

 

這種模式隱藏的風險,正被全球的決策者所警覺。McKinsey的最新調研顯示高達50%的高管將「數據主權、隱私和網路安全」視為未來最大的商業威脅。當一半的決策者都在為此焦慮時,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那個看似便捷的SaaS選項。


SaaS的「黑箱」:亞太地區日益增長的合規與安全風險

「租用」的便利,正在以「失控」的風險為代價,尤其是在監管嚴格的亞太市場。對於身處中國香港、新加坡、中國台灣等亞洲金融中心的機構而言,數據控制權的風險並非理論,而是日常的營運壓力。

 

  • 迫在眉睫的合規壓力:亞太地區的監管風向正變得空前嚴格。例如,新加坡金融管理局(MAS)要求關鍵金融系統的恢復時間不得超過4小時。當您的數據處理流程位於SaaS的「黑箱」之中,面對監管機構的緊急審查,您能多快、多透明地提供一份完整的審計日誌?在數據必須本地存儲的司法管轄區(如日益嚴格的台灣地區),SaaS的全球化伺服器部署本身就構成了合規的「原罪」。

  • 無法驗證的安全承諾:SaaS廠商承諾頂級安全,但在共享的多租戶環境中,您無法獨立審計或驗證其安全性。這在數據洩露成本已攀升至近500萬美元的今天,是一個巨大的「信任賭博」。

 

這些挑戰,正促使領先的金融機構將戰略重心從單純追求便利,轉向尋求兩個更根本的價值:絕對的數據主權 (Sovereignty) 與 可驗證的安全 (Security)

 

戰略遠見:將「數據主權」從風險項變為競爭優勢

風險的反面是機遇——領先者已將「數據主權」從合規負擔,轉變為構築未來護城河的戰略基石。將數據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中,已不再是保守的選擇,而是著眼未來的戰略遠見。


全球頂級的科技趨勢諮詢公司Gartner,在其對未來雲趨勢的預測中明確指出到2029年,超過50%的跨國組織將擁有數位主權戰略,而今天這一比例不到10%。這預示著一場從「雲優先」到「主權優先」的巨大轉變。順應這一趨勢,意味著將今天的最大風險,轉化為明天的核心優勢。

 

而對於「成本」的顧慮,也需要更深入的審視。Flexera的報告顯示,84%的企業認為管理雲開銷是巨大挑戰。SaaS模式下不可預測的數據傳輸費、API調用費和超額使用費,往往導致其總擁有成本(TCO)遠超預期。相比之下,一個設計良好的私有化部署,雖然初始投入更高,卻能在3-5年週期內提供更可預測、更優越的投資回報率(ROI),將失控的營運支出(OpEx)轉化為可控的資本支出(CapEx)。

 

COMPASS:為「主權」與「安全」而生的開放式分析平台

當戰略方向明確,選擇正確的工具便成為決勝的關鍵。將主權置於便利之上,將控制置於信任之上——這一系列論證,自然地導向了一個問題:一個真正能實現這一切的理想平台,在現實中應該是什麼樣子?

 

這正是COMPASS所要回答的問題。它並非另一個SaaS,而是為實現 Sovereignty (主權) 與 Security (安全) 而生的開放式金融數據分析平台。

 

  • 絕對主權 (Sovereignty):COMPASS為私有化部署而生,運行在您的私有雲或本地伺服器。您對每一行客戶與投資組合數據,都擁有無可爭議的物理和邏輯控制權,從根源上滿足亞太地區的合規要求。

  • 可驗證的安全 (Security):COMPASS採用開放模型,核心邏輯對您透明,允許您的安全團隊進行獨立審計和驗證,徹底告別SaaS的「黑箱」風險。

  • 無限創新 (Flexibility):平台的開放性使您能將自有的風險因子、分析模型等知識產權(IP)無縫集成,讓平台服務於您的戰略,而非受制於供應商的功能列表。

 

結論:選擇擁有,而非租用

選擇分析平台,已是關乎企業核心命脈的戰略抉擇。是時候向自己提出那個終極問題了:您希望將核心數據資產,安放在擁有完全主權的「領地」,還是繼續留在充滿不確定性的「租界」裡?

 

別再「租用」您的核心競爭力了。是時候真正地「擁有」它了。



您的數據戰略,是建立在堅實的「主權領地」還是漂浮的「數據租界」之上?讓我們用一次深度演示,為您剖析架構中的風險與機遇。


如果您想獲得更多關於金融科技的信息,請關註我們的LinkedIn或訂閱 “金融科技透視



參考文獻

  • Gartner (2025). Gartner Identifies the Top Trends Shaping the Future of Cloud.

  • McKinsey (2024). Tech, media, and telecom spur Europe's comeback.

  • Rajah & Tann Asia (2024). Digital Payment Token Service Providers to Comply with Enhanced Technology Risk Management Requirements...

  • IBM (2024). Cost of a Data Breach Report.

  • Flexera (2025). New Flexera Report Finds 84 Percent of Organizations Struggle to Manage Cloud Spend.


免責聲明: 本文僅供參考,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專業建議。文中所含資訊及觀點均源自公開資料,我們力求可靠,但仍不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作任何保證。所有內容可能隨時更改,讀者應獨立判斷並諮詢專業顧問,據此操作,風險自負。


Copyright © 2025 緯泓版權所有,不得轉載


 
 
 

Comments


Commenting on this post isn't available anymore. Contact the site owner for more info.
bottom of page